海战是决定胜负的关键环节,而舰队作战的核心在于合理搭配舰船类型与战术指挥。首先需要建立船坞作为制造战舰的基础设施,船坞等级直接影响可生产的战舰种类和数量。初期建议优先建造驱逐舰,随着船坞升级逐步解锁巡洋舰、战列舰和航母等高级舰船。每种战舰都有独特定位,驱逐舰机动性强适合侦察与骚扰,巡洋舰火力均衡可担任主力,战列舰装甲厚重但机动性差,需要配合其他舰种保护,航母则提供远程空中打击能力。制造战舰需消耗金币、石材、石油等资源,不同舰种资源配比各异,建议根据当前资源储备规划生产顺序。
舰队作战需要注重军官系统的深度运用。特定军官能显著提升舰队战斗力,例如苏联的塞瓦斯托波尔·格雷夫斯可增强炮击精度,英国的威廉·多尔曼擅长指挥航母编队。军官技能存在联动效果,在狭窄海域作战时可启用海峡狙击类技能获得地形加成。建议通过训练场反复模拟不同海域的战斗环境,测试军官组合与阵型搭配。舰队阵型选择需考虑敌我舰种构成,常规战术包括梯形阵集中火力、单纵阵快速突进等,面对潜艇需采用反潜环形阵。军官培养优先级应围绕主力舰种特性展开,例如战列舰指挥官优先提升火炮属性,航母指挥官侧重航空战术。
实战中需严格遵循侦察-压制-歼灭的作战流程。先派遣驱逐舰或侦察机获取敌方舰队位置信息,再以航母舰载机或巡洋舰远程火炮削弱敌方高价值目标。主力交战时,战列舰应保持中距离炮击避免被贴身围攻,驱逐舰需持续骚扰敌方航母和潜艇。特别注意潜艇的隐蔽性威胁,需提前部署反潜驱逐舰或水上侦察机。舰队行进时需保护脆弱的运输船,建议将其置于编队中部并由巡洋舰护航。资源管理方面,确保舰队携带足够燃油和弹药,长期作战需在航线设置补给点或占领资源岛屿。
后期发展重点在于舰队协同与科技升级。多支舰队配合时可实施分进合击战术,例如主力舰队正面牵制,机动舰队侧翼包抄。科技研发应聚焦舰船装甲强化、火炮精度提升和航空战术优化三个方向。航母舰载机可针对性改装为对舰攻击或防空配置,战列舰主炮可选择穿甲弹或高爆弹应对不同目标。注意保留30%资源作为应急储备,防止舰队因补给中断丧失战斗力。定期对受损舰船进行维修,优先修复影响火力和机动性的关键部位。通过持续优化舰队构成与战术策略,逐步建立具备全面作战能力的海上力量。